欢迎来到北京东方传承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培训中心

文物鉴定

您当前位置:北京东方传承 >> 培训中心 >> 文物鉴定 >> 浏览文章

哪有那么多的百万书画?

时间:2015年03月09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刚擒住了几个妖,又降住了几个魔。魑魅魍魉怎么它就这么多?”取经路上的孙悟空感叹着九九八十一难的不易。对收藏爱好者们而言,有时候要得到好的艺术作品也要有双“火眼金睛”。

 

☆-俄罗斯东正教标志图案。(1889年)

 

☆-1856年的镀金毒杯


    10月22日早晨6点多,32岁的乘客陈小姐焦急地来到轨交3号线上海站警务室求助。据陈小姐称,10月21日21时许,她在轨交3号线上海火车站站1号口自动售票机购票时,不慎将装有字画的红色袋子遗落,内有三幅名家书法字画,系她受买卖双方委托带到上海进行鉴定的,经鉴定三幅字画均为真迹,市场价格共计百万元。接到陈小姐求助后,上海火车站站治安派出所民警迅速调阅当日车站监控录像、走访车站工作人员,积极帮助寻找。最终,通过调阅监控发现,21日晚9时许陈小姐在自动售票机处遗失红色袋子,半分钟后,该站保洁人员发现了袋子,并当作废纸收到车站收纳间内。”


    这则社会新闻最近在艺术圈引发轩然大波。首先,它的传播之广令人讶异:《新闻晨报》以“粗心乘客地铁站遗失百万元字画”为题报道,中国新闻网则以“价值百万名家字画落火车站被当废纸民警助找回”为新闻点,还有媒体以民警出警迅速“5小时找回”为舆论点,或者以“百万书画被当废纸”为噱头引发关注,人民网、中新网、中国日报网等纷纷报道。不是很热门的事情为何引发如此多的新闻媒体争相报道?另一个蹊跷之处在于:新闻报道中所称的“百万书画”在艺术圈人士看来“不是隶书,不是楷书,不是草书,不是行书,难以归类到中国书法的书法体系里”,甚至有人直言:“价值百万?开玩笑!价值百元差不多!”


 艺术圈热议“百万”书画


    据媒体报道,遗失的三件书法作品的作者是任伟全,三件作品尺寸规格均为8平尺大小的横幅(其中一件是137*70),都是今年所写的(落款甲午),书体不明。三件作品分别写有“人杰千姿秀家和万事兴”“鹏程万里”“沪塘春草”字样。同时曝光的一张“鉴定证书”显示,委托人10月21日在位于天目西路411号新梅华东大酒店13楼的艺术品鉴定机构做了鉴定,鉴定结论是“任伟全,河南郑州荥阳人,书法世家,以魏碑见长。该作品笔法流畅、线条优美、有任伟全书法风格,具较好的收藏价值”。落款是“上海国博苑艺术品检测鉴定有限公司”。


    “鉴定难的问题是艺术市场的发展瓶颈之一,没想到在这个新闻中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嘛。”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化创意与金融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蔺道军打趣道,“上海国博检测鉴定中心自称‘经国家三级权威机构审批、认证,为国家高科技立项项目’,事实上,业内人士都知道我国并不存在被国家认证的字画权威检测机构。而它说的‘全球首台德国加密技术,独家超前升级版6000L机型,内置10万余条数据信息,可将史前文化至现代多类文化艺术品进行自动对比无损检测,避免了以往人工对比而产生的校对错误,极大地提高了检测的精准度和时效性’,乍听感觉这个仪器很靠谱啊!但事实上,文物不同于一般的商品,仪器鉴定因为辐射等问题反而会对文物的断代造成干扰。所以文物收藏讲究‘眼学’。而这家机构所声称的众多故宫专家坐镇就不知道真假了,但是需要提醒收藏爱好者的是,故宫有规定:院内专家不得以故宫博物院的公务身份在社会上从事非公务文物鉴定活动,以及与文物拍卖、文物市场等有关的藏品鉴定活动。”


    蔺道军直言,如果说这3幅书法作品可以达到价值百万元、也就是大约5万元一平尺的价格,那么,“在今年市场还处于调整期的时候,任何一个书法家能有此价位,我都很欣慰。这标志着书法的影响力和地位终于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我会非常感谢这位书法家的。”蔺道军表示,虽然他很希望这样的价位是真实的,但以他目前所了解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俄罗斯东正教标志图案“上帝的母亲”(1891年)

 

   “单纯说价位,也许人们不是很有概念。但是可以告诉你,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匡时2014秋拍上,郑孝胥的行书节录《文心雕龙》六屏立轴也不过80.5万元,他被认为是民国碑学的代表人物啊!这个任伟全自称是‘中国魏碑第一人’,怎么能和他相提并论呢?”


    蔺道军介绍:“我们大家熟知的张伯英、李瑞清、白蕉等书法名家单幅精品价位大概在50万元左右,而很多历史名人的书法作品价位也超不过百万元。比如沈从文的书法作品在今年春拍中的最高纪录出现在中国嘉德,成交价为26.4万元,巴金的作品去年春拍的最高价为北京华辰上的29.9万元。这里都只比较了最高价格,而非平均价。所以这则新闻里的数据,我只能说愿望很丰满,事实很骨感。”


    “不过,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中国书法目前确实是价值洼地,收藏或者投资都非常合适。”蔺道军补充道。


新闻价值到底几何?


    这样的一则新闻为何会引发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24小时》栏目制片人王立明介绍,“一个新闻是否具有价值,主要从六个方面判断: 1、重要性; 2、显著性; 3、接近性; 4、反常性; 5、负面性; 6、趣味性以及人情味。但是所有的一切都必须在真实性原则之下。新闻是真实的,才能从其他方面判断它是否具有报道价值。”


    “很遗憾,我并不认为这条新闻有太大的报道价值。我们假设它满足真实性原则,来作一些判断。首先从重要性来讲,一个人粗心大意而已,对社会没有任何重要的影响力;从显著性来看,如果他是著名的人物,也许这个新闻还有意义,但显然,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这个人是谁,只是在新闻中自称是著名书法家,默认其符合显著性特征,这是炒作的常见手法;从接近性来看,我认为这个新闻之所以会出现,缘于近些年的收藏热,大家会对一些艺术品产生兴趣,渴望‘捡漏’,所以新闻利用这个时机,让受众在心理上和这件事产生关联,但这也是新闻策划者的一厢情愿;从反常性来看,丢一百元很常见,丢一百万就不多见了。但是从报道中可以看出,这个一百万不是真金白银,只是失主认为它值一百万。所以我认为把失主的价值认定当作事实报道是有问题的,失去了新闻客观公正的立场;从负面性来看,这条新闻显然没有,这是个正面的宣传报道; 从趣味性以及人情味来看,有趣的见闻、人情冷暖、名人逸事等能让人获得放松和调节身心,这则新闻在这点上算差强人意吧。”王立明强调,“有的社会媒体热衷于猎奇,不注重社会效益和舆论导向,所以很容易被利用。这则新闻中可以看出艺术类专业媒体和社会媒体截然相反的两种报道态度,这是值得社会媒体反思的。”


收藏圈谨防“事件营销”


    “艺术品本身也具有文化价值和历史属性,价格又高比较容易有一些有趣离奇的经历。比如2006年俄罗斯圣彼得堡有个展览名叫‘回归’。因为这些艺术品曾在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商店里被盗。还有2011年伦勃朗的珍贵画作《判决》丢失,虽然2天后失而复得,但对于艺术品都增加了传奇。包括在战乱中丢失的艺术品,比如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伊拉克博物馆丢失了大量珍贵的艺术品。人们在痛惜之余会更加珍视这些文物,如果失而复得,价值往往会更高。”蔺道军介绍,收藏圈擅长讲故事,因为有故事的艺术品往往比没故事的艺术品价格要高出很多。


    “艺术品需要去宣传,这本身就是市场行为,有其合理、正常的一面,但若宣传的根本就不是艺术品,只是人为炒作,以次充好。会对艺术市场有非常大的伤害。眼下,人们对艺术品的价值判断还不明晰,受众很容易受到媒体和专家的引导。所以作为拥有话语权的媒体和专家,很应该对这个市场有责任感。每一次发声都要仔细斟酌,莫被利用。作为普通的收藏爱好者也要摒弃盲从心理,戒除贪念,提高自身美学素养,以正确的心态对待艺术品收藏。”蔺道军强调。